環境司南最新數據統計顯示,截止2022年8月,從2012年到2022年的近10年時間里,全國共開標環衛類特許經營項目633個(含標段),成交年化總額240億元,合同總額4419億元。
其中:環衛PPP項目369個(含標段),成交年化總額165億元,合同總額2972億元;環衛BOT項目264個(含標段),成交年化總額75億元,合同總額1447億元。
另外,近10年來,全國還開標了765個(含標段)環衛類(準)特許經營項目,這些項目的成交年化總額211億元,合同總額2457億元。 如果加上這些準特許經營項目,那么近10年來開標的環衛類特許經營項目總量多達1398個(含標段),年化總額450億元,合同總額接近7000億元(6886億元)。
所謂的(準)特許經營項目,就是合同期超過8年(含8年)的政府采購類環衛項目。這類項目一般需要較大金額的資金投入,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連續續約,直至約定合同期完成,總的合同期限遠遠超過3年,具有類似特許經營項目的特征。因此,環境司南在統一上將此類項目歸類為“(準)特許經營項目”。
年市場規模高達450億元的環衛特許經營項目,約占環衛市場份額的20%。也就是說,目前已經有約五分之一的環衛服務市場實施了特許經營模式。
由于環衛特許經營項目與生俱來的排它性或壟斷性經營屬性。在實施特許經營模式的城市,在今后一定時間(8-30年)和范圍內,環衛服務市場自然就失去了競爭活性。
目前已開標的1398個(含標段)環衛類特許經營項目(含準特許經營項目),廣泛分布于31個省份、282個城市(含建設兵團、雄安新區、天府新區、貴安新區)、872個區縣。
而隨著特許經營模式在環衛領域的大力推廣,今后的環衛類特許經營項目仍會不斷增加,所占份額也將不斷擴大。
這個趨勢,對于沒有獲得環衛特許經營項目的環衛企業來說,生存與發展空間無疑將會被步步擠壓。因為,在一定意義上看,特許經營模式是逆市場化的。